胸部检查-心脏检查
一、视诊
方法
- 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或足端,视线与搏动点呈切线位置,必要时两眼与被检查者胸廓同高。
内容
- 心前区隆起
- 胸廓畸形:鸡胸、漏斗胸
- 心尖搏动
- 心前区其他部位异常搏动
1、正常心前区
- 前后径、横径左右基本对称
2、胸廓畸形
心前区隆起
- 肋骨、胸骨发育完成前,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肌肥厚挤压所至。
鸡胸、漏斗胸、脊柱畸形
3、心尖搏动(Apical impulse)
概念
- 主要由于心室收缩时心脏摆动,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相应部位
- 左第5肋间锁中线内0.5
1.0cm处,直径为2.02.5cm - 部分正常人不易看见。
- 观察时需注意其位置、强度、范围、节律及频率
心尖搏动移位
生理性因素
- 正常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;
- 左侧卧位,心尖搏动向左移2~3cm;
- 右侧卧位可向右移1.O~2.5cm。
- 肥胖体型者、小儿及妊娠时,横膈位置较高,使心脏呈横位,心尖搏动向上外移,可在第4肋间左锁骨中线外。
- 若体型瘦长(特别是处于站立或坐位)使横膈下移,心脏呈垂位,心尖搏动移向内下,可达第6肋间。
病理性因素
有心脏本身因素(如心脏增大)
- 左心室增大:心尖搏动左下移位
- 右心室增大:心尖搏动左移位
心脏以外的因素(如纵隔、横膈位置改变)。
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变化
生理性
- 胸壁厚薄、肋间隙的宽窄、运动、激动
病理性
减弱
- 心肌及心包原因、心脏以外因素
增强
- 高热、严重贫血、甲亢、左心室肥厚心功能代偿期
负性心尖搏动
负性心尖搏动(心脏收缩时,心尖部胸壁搏动内陷)(名解)
见于
- 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黏连
- 重度右心室肥大所致心脏顺钟转位,而使左心室向后移位。
心前区异常搏动位置
胸骨左缘3-4肋间
- 右心室肥大(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)
剑突下搏动
- 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大者
- 腹主动脉瘤—鉴别
心底部搏动
- 胸骨左缘2肋间—肺动脉高压、肺动脉扩张.
- 胸骨右缘2肋间—升主动脉扩张、升主动脉瘤
二、触诊(Palpation)
触诊目的
- 证实视诊的正确性,发现震颤和摩擦感,与视诊同时进行、起互补效果。
- 确定心脏处于收缩期 或舒张期
方法
- 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掌开始检查,置于心前区,然后逐渐缩小到手掌尺侧(小鱼际),或示指、中指及环指指腹并拢略弯曲,将指尖分别放置在4、5、6肋间隙,必要时可单指指腹,由外向内移动。
(一)心尖搏动与心前区搏动
1.触诊可以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
2.触诊还可以判断心尖或心前区的抬举样搏动
心尖区抬举样搏动定义
- 心尖区徐缓的、有力的搏动,可使手指尖端抬起且持续至S2开始,与此同时心尖搏动范围也增大,为左心室肥厚的体征。
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抬举样搏动是右心室肥厚的可靠指征
3.对视诊发现的心前区其他异常搏动也可用触诊进行确定
4.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,触诊结合听诊确定S1、S2、收缩期、舒张期。
(二)震颤(Thrill)
定义
- 触诊时感觉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,亦称猫喘。为器质性心脏病的体征之一(名解)
有震颤一定可听到杂音
听到杂音不一定能触到震颤
产生机制
- 血流经过狭窄或关闭不全的瓣膜口、异常通道流到宽广部位而产生涡流,由此引起血管壁、心壁、瓣膜震动传到胸壁所致。
- 一般与病变程度呈正比关系(过分严重时减弱)
发现震颤后如何处理?
- 首先确定部位及来源(瓣膜、大血管或间隔缺损)
- 其次确定其处于心动周期中的时相(收缩期、舒张期、双期:连续性)
- 最后分析其临床意义。
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
- P145 表3-5-9
(三)心包摩擦感
定义
- 心包脏壁两层摩擦产生的震动,传到胸壁
部位
- 心前区或胸骨左缘第3、4肋间触及
时相及特征
- 多呈收缩期、舒张期双相的粗糙磨擦感。
最明显
- 收缩期、前倾体位和呼气末(使心脏靠近胸壁)
产生机制
- 急性心包炎时心包膜纤维素渗出致表面粗糙,脏层与壁层新报摩擦产生的震动传导至胸壁所致。随着渗出液的增多,两层分离,磨擦感消失
意义
- 心包炎
三、叩诊(Percussion)
目的
- 确定心脏的大小、形态及其在胸腔内的位置
心浊音界
- 相对:心脏左右被肺脏遮盖的心脏界限。
- 绝对:不被肺脏遮盖的心脏部分的纯心脏界限。
意义
- 通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。
- 心包积液较多时,绝对与相对浊音界较为接近
(一)叩诊方法
- 1.间接叩诊法
- 2.患者一般取平卧位
- 3.叩诊时,左手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,以右手中指借右腕关节活动均匀叩击板指,并且由外向内逐渐移动板指,以听到声音由清变浊来确定心浊音界。右侧同样方法叩诊,但由于有肝脏的影响,叩击力量应重
(二)叩诊顺序
- 先叩左界,后叩右界。
- 左侧:在心尖搏动外2-3cm处开始,由外向内,逐肋间向上,直至第2肋间。
- 右侧:先叩出肝上界,然后在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,逐个肋间向上叩诊,直至第2肋间。
- 对叩诊得到的浊音界逐一做出标记,并测量其与胸骨中线间的垂直距离。
(三)正常心浊音界
- 正常心脏左界自第2肋间向外逐渐形成一外凸弧形,直至第5肋间。
- 右界几乎与胸骨右缘一致。
(四)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
左界
- 第2肋间处:肺动脉段;
- 第3肋间处为左心耳;
- 第4、5肋间处为左心室。
- 血管与左心室之间为心腰部心尖部由左室构成。
右界
- 第2肋间相当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,
- 第3肋间以下为右心房。
心底部
- 2肋间以上为心底部
(五)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
P147 表3-5-11
心脏因素
左室大
- “靴形心”(主动脉型心)
-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、高血压性心脏病
左房及肺动脉扩大
- “梨形心”(二尖瓣型心)
- 二尖瓣狭窄
大量心包积液
- 坐位:烧瓶心
- 卧位:球形心
其他
- 右室大、双室大
- 主动脉扩张及升主动脉瘤
心外因素
胸部疾病
- 肺与胸膜疾病
腹部疾病
- 腹水、肿瘤横位心—腹压增大
左心室肥大的体征?
- 心尖搏动向左下方移位
- 心尖搏动呈抬举性
- 靴型心